齐齐哈尔新闻网11月14日讯(记者 梁曌子 郑越 王庆国)【从全面小康走向共同富裕。在这一进程中,高质量的社会保障制度成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石。我市在深化社会保障提升行动中,各部门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着力提高群众生活品质,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11日上午,在工商银行龙沙支行,市民王琦领到了“热乎”的第三代社会保障卡。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她从申请到领卡仅用了 5 分钟。由于效率高,该行近一年间线上线下累计制卡 3 万多张。
在市社会保险事业中心建华分中心,市民韩东哲正在窗口办理养老保险跨区转移接续业务。自开通社保业务“一城通办”后,他再也不用两头跑了。
今年,我市相继出台一系列惠民政策。在 7项企业养老保险高频业务 7 区“就近办”的基础上,市社会保险事业中心将服务事项增加至 8项,服务范围拓展至 7 区 9 县(市),办事企业和群众可以在全市 7 区 9 县任意选择就近社保经办窗口提交材料,业务要件在平台内流转,进一步扩大了通办业务范围。为进一步方便群众,人社部门优化了社保卡制发卡流程,将第三代社会保障卡采集、制卡、激活等服务延伸到全市各合作银行服务网点,为办卡申领人提供多渠道的便捷办卡服务。截至目前,已覆盖 12 家银行 400 余个网点。
“感谢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政策,为我母亲的治疗费减轻负担。”在中医医院南院,市民朴素连连道谢。今年10月,朴素的母亲需要进行髋关节置换手术,因担心手术费用高,老人始终压力很大。当得知3.9万元的医疗费通过医保结算,自己只花了不到1.5万元时,老人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
在全市医保系统推进胰岛素专项和人工关节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全面落地后,患者医药费用负担得到进一步减轻。
惠民生方能顺民心。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我市在实施“十项惠民行动”中,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群众“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上下功夫,在解决和改善民生问题上取得全新突破。
目前,我市30所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部建立三级运营管理框架,市中医医院作为试点医院,万元收入能耗支出降至0.9元以下,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构建三级公立医院牵头的市县医联体5所,县级公立医院建立各级临床重点专科达到44个,组建的18个医共体,累计下派医务人员242人,服务时间 1.46 万小时,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缓解减轻。
生活在建华区文化街道文宾社区的张淑琴是独居老人,社区党委打造的麒源鑫养老驿站是她常去的地方。走进驿站的日间照料室,艾叶飘香,笑声朗朗。艾灸、理疗、按摩……老人和社工们聊得正欢,免费康养服务结束后,他们约好直接在这里吃午饭。“老年助餐点,两荤两素10元钱,吃得放心还不贵。对腿脚不便的老人,还给免费送餐。”张淑琴说。
老有所养,更要老有所乐。为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今年我市建设城乡社区日间照料服务设施 254 处,完成全年目标的 127%,实现了市本级六城区全覆盖。同时,我市采取新建、改造、整合资源等方式,增加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供给,以各个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为依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推进社区老年大学办学点建设,丰富老人精神文化生活。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帮扶困难群众是守牢民生底线的必然要求。我市制定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供养人员指导标准,城乡低保保障水平实现17连增,并全部补发到位。还成立了首家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中心,开展多样化未成年人保护活动,让未成年人真正受益。
我市大力发展推进慈善力量助力社会救助,开展“慈善一日捐”“码上慈善”“慈善暖万家”等活动59场。截至目前,市慈善总会、飞鹤乳业、阳光热力、市供热协会等社会力量累计捐赠款物、公益药品金额合计1357万元。
对于残疾人的帮扶也不再是临时的救济工作,而是将其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市残联建立的汇善“助残直通车、爱眼光明行”白内障复明手术公益项目,让 100 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看到希望。
全市272名0-6岁残疾儿童得到康复救助,减轻了残疾儿童家庭的经济压力。我市还为2688名肢体、视力、听力残疾人免费适配大小腿假肢、轮椅、助听器、盲杖等辅助器具。接受免费适配服务的李先生说:“换配件不收一分钱,假肢维修好了,形象也好了,不但解决了我的出行困难,也减轻了经济压力。为如今的好政策点个赞!”
来源:齐齐哈尔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